首页  /  世界杯意大利  /  【敦煌文化】敦煌壁画里的腊八节

【敦煌文化】敦煌壁画里的腊八节

世界杯意大利 9635

LABA FESTIVAL

谈起腊八粥,其实跟佛教释迦牟尼有关。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前苦修六年无所获,一天在河中沐浴时,吃了牧女苏耶妲送的乳糜,恢复了精力,在毕钵罗树(菩提树)下悟了道。乳糜即乳粥,后来释迦牟尼的弟子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也为了感谢牧女,僧人们在腊八这天手捧钵盂,到街上化缘,将化来的米、枣等煮成粥,分发给挨饿的人们。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喝粥节”。燃灯供奉,沐浴更衣,熬煮施粥,狩猎腊祭……腊八的种种仪式,和外婆的腊八粥中寄托的情愫大概是类似的——温暖、美好,充满希望。

这些温暖的情愫,腊八相关的由来,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也有所体现。

莫高窟第76窟 东壁 六年苦行 宋

榆林窟第3窟 东壁 沐浴尼连禅河 西夏

人们以此为沐浴赋予特殊的意味。

敦煌文献中亦有记载和说明——

P.3671、S.4663、S.5658等卷:“十二月八日何谓?其日沐浴,转障除万病,名为温室,于今不绝。”

敦煌文献 P.3671 《杂抄一卷》

在腊八这天沐浴,更多了祛病除烦恼的益处。而牧女为悉达多王子制作乳糜,慷慨奉献,大家认为,这是慈悲的施与。

对比今天腊八施粥,给并不相识的人一碗内容丰富、热气蒸腾、暖意融融的粥食,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

莫高窟第61窟 北壁 牧女献糜 五代

莫高窟第85窟出猎 晚唐

释迦牟尼吃的“乳糜”是什么神仙良药呢?仅仅是用牛奶和粟米煮成的奶粥吗?

据研究,佛经中的乳糜,与敦煌文献中大量出现的寺院用油、酥、面、呵梨勒制作而成的“药食”、“乳药”趋同。

比如,敦煌文献中明确提到——

P.2040v:“油半升,腊月八日抄药食用”;

P.3541:“酥一升,充乳药”;

P.2863:“呵梨勒一课,充乳药”;

S.1519b:“油柒升,酥半升,(十二月)八日灵药食用”。

敦煌文献 P.2040v 《净土寺食物等品入破历》

敦煌文献 P.2863 《弟子施入疏文》

“酥”,就是用牛羊奶加工提炼的油脂食品,“呵梨勒”,则是波斯等地种植的一味药材。

古代敦煌寺院僧人的腊八粥,就是由佛经中提到的“乳糜”传承而来,将油、面、梨、酥、呵梨勒等食材烹饪食用。

呵梨勒

小时候,每年入了冬,就开始期待外婆煮的腊八粥。虽然不懂腊八粥背后的渊源和故事,在香甜软糯、回味浓郁的粥饭入口时,尝到的都是幸福的味道吧。

(来源:敦煌研究院)

监制:冯颖超 责任主编:杨红

编审:王斌银 编辑:宋月悦

“敦煌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公众号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敬请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敦煌文化】敦煌壁画里的腊八节》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