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杯意大利  /  泰山封禅那些事儿

泰山封禅那些事儿

世界杯意大利 9934

何来帝王封禅

泰山文化学者周郢教授考证,封禅说源自“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这是《史记·封禅书》开篇对封禅大典的解读。按照史官的解释,封禅是融政治与信仰为一体,用以沟通天人对话的国家祭祀大典。所谓封,就是在泰山极顶筑坛以祭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包筑坛以祭地。

据古史家的描述,远古时期的泰山,气候温暖,草木繁茂,“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成为先民繁衍生息的一方乐土,在当时拥有先进文化的东夷族便滥觞于斯,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周遭散射。传说“人文诸祖”大都与泰山有着密切的联系,岱南的龟山,或即以龟为图腾的黄帝之一部族聚落。又传尧、舜皆曾立都于兹山之下。尧都平阳,一说即今新泰地(新泰古称平阳);舜都“都君”,一说即今肥城石横。史称夏禹家于“崇山”,生于“石纽”,一说二地即泰山之禹石汶。商之先世,也曾活动于泰山周边。

周成王在泰山立明堂以朝诸侯。古部落的发祥圣火与古帝王的柴望禋烟,使泰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形成过程中独树一帜。关于泰山的崇拜,也在那时悄然萌生。

在先民信仰理念中,高山不仅“是中国古代巫师的天梯或天柱”,而且是兴云布雨、造福万民的福瑞之区。《公羊传》称:“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古部族求雨之俗初虽遍于各山,而最终独祷于泰山。先民认为,泰山有交通天、地、人的特殊功用,因而成为“封禅”这一奇异文化表演的特殊舞台。

秦始皇是封禅第一人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第三年,沿着驰道东巡,登临泰山,将封禅从传说推上了真实的政治舞台,并命丞相李斯书诏镌刻岱顶,以记功德,盛称其“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之壮举。自此立石泰山,成为后世帝王封禅的既定程序。

那么秦始皇选封禅地点时,为何舍近求远,不取嵩山、华山而独取泰山呢?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在《泰山崇拜与封禅大典》中指出,泰山位于齐国与鲁国交界处,而秦国王族与齐地的宗教神祇和神话系统同源于上古飞鸟图腾的氏族部落。据古文献和近代学者考证,秦始皇的远祖是嬴姓氏族……那么,秦始皇如此热衷于封禅,多次东巡,并死于东方的沙丘,除了政治需要外,是否其潜意识中也有如现代人所流行的“寻根”要求呢?

汉武帝封禅次数最多

秦亡后祭祀制度多有变化,而封禅之礼却因受到儒生的关注,在汉初重现生机。随着西汉的政权巩固与社会稳定,文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景帝也曾对封禅之典展开热议,但限于国力及其他因素,文景封禅最终都未能成行。

到汉武帝朝,国家的文治武功登峰造极。于是汉武帝嗣位之始,“首当及其对于郊祀封禅巡狩种种典礼之兴复”。此时新崛起的儒家学派,正试图通过一系列典礼来确立其主导地位。汉武帝的政治顾问董仲舒认为受命的帝王理应以封禅泰山而示尊荣。礼官兒宽上书支持封禅:“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节也。”一些神仙方士之流也加入这一廷议热潮,扬言“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来鼓动汉武帝。

在各方合力吁请之下,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前110年)实施封禅。自此“凡五年一修封”,前后八次东幸泰山(七次行封),创造了历史上帝王封禅次数最多的纪录。

封禅“光环”何以失色

大凡完成“大一统”的帝王,都想通过封禅这一旷世大典,证明自己受命于天、功显德洽。秦皇、汉武开创的泰山封禅大典,至唐宋仍高潮不断,先后有唐高宗、唐玄宗与宋真宗三帝接踵东封。但封禅盛典的背后,却能嗅到一些不一样的讯息。

首先是封禅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受到广泛质疑。早在南北朝时,南梁大臣许懋上书谏阻梁武帝封禅之议,先认定封禅为“纬书之曲说,非正经之通义也”,进而以为“若是圣主,不须封禅;若是凡主,不应封禅”。由此开启了对封禅典礼的抨击。

隋代大儒王通更认为“封禅之费(耗费)非古也,徒以夸天下,其秦、汉之侈心乎!”唐代反封禅最力者为柳宗元,其于《贞符》中批判“符命”之说,质疑封禅。宋范祖禹《唐鉴》论云:“终唐之世,唯柳宗元以封禅为非。”

唐太宗久怀封禅之梦,当贞观初群臣上书请封时,唐太宗却亮出鲜明态度:“……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禅之仪,亦何异于桀、纣?”唐太宗最后诏停封禅。以此足见封禅大典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唐初便已遭受严峻挑战。

其次是“符瑞”神话的败露,导致世人对封禅神圣感的破灭。随着武周的覆亡,种种符瑞真相被揭露,封禅之仪的神秘光环随之消减。

封禅在宋真宗后不了了之

宋初在“澶渊之盟”阴影下的真宗封禅,极力假托天书,渲染符瑞,宣称其“陟介丘,禅社首”,乃“奉符而行事”,欲增强泰山的神秘性与其封禅的合理性。但宋真宗这一造假类的“天书封禅运动”,不但未能使泰山神圣性为之增强,而且直接导致封禅之仪被世人唾弃。

在宋真宗时代,大臣孙奭便谏言直揭天书虚妄:“天何言哉!岂有书也?”真宗之后,不断有非封禅之论出现。如南宋思想家、政治家叶适直言:“封禅最无据。……至秦始封禅,而汉武因之,皆用方士之说,虚引黄帝而推于神仙变诈,是以淫祀黩天也。”后代史臣更是讥讽宋真宗:“及澶渊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终于,封禅这一自秦开启的国家大典,至宋终于走向穷途末路。

(《齐鲁晚报》5.10 孙晓明 孙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