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杯中国对巴西  /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原文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原文

世界杯中国对巴西 7573

注释

谪(zhé)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应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

《岳阳楼记》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接着写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段写洞庭湖景色的文字,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描绘出一种阴霾沉沉的氛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写风浪的凶暴,令人恐惧。“日星隐耀,山岳潜形”,白天漆黑如夜,日月星辰失去光辉,好像要隐藏起来;高山隐藏了形体,让人感到阴森可怕。“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写商业活动停止,船只倾倒,船桨折断,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傍晚天色昏暗,老虎长啸,猿猴啼哭,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水面平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天空和水色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沙鸥在天空飞翔,鱼儿在水中游动,充满生机。“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色彩鲜艳。“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写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多么美妙的景致。“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把月光下水面的美景写得生动传神。“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写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

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气势磅礴,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佳作。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