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杯中国对巴西  /  “癸玺”“瘖兵”登场,《藏海传》引发忧虑,真的是封建迷信吗

“癸玺”“瘖兵”登场,《藏海传》引发忧虑,真的是封建迷信吗

世界杯中国对巴西 499

5月26日,《藏海传》电视剧迎来了第18集的播出。在第17集的剧情中,男主角与侯爷进行了深刻的对话,这位侯爷提到了“癸玺”和“瘖兵”这两个概念。随着这一段悬疑剧情的揭示,剧中的谜团似乎都迎刃而解。然而,正是这两个元素,也让《藏海传》陷入了某种困境——它真的不会走上封建迷信的老路吧?

早在之前的剧评分析中,我曾经提到,《藏海传》能够成立的最大前提就是男主角的父亲带回来的那件宝物具备极大的争夺价值。正因如此,各方势力才会不惜十几年布局,围绕男主角展开一场场权谋博弈,最终推动他去寻找宝物,完成复仇。而这个宝物究竟是什么,成为了剧情的关键所在。在第17集中,这个谜底终于被揭开。

侯爷透露,他唯一一次败给敌人,就是因为敌方使用了一个叫“癸玺”的神秘物品,这个“癸玺”能够调动“瘖兵”,这群“瘖兵”几乎不可战胜。原来,男主角的父亲正是从冬夏国带回了这个“癸玺”。而侯爷也一直在寻找它。至于“癸玺”和“瘖兵”的真正含义,单从字面上理解,却不容易看出其中的玄机。

我们先从“癸玺”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谈起。“癸”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癸(拼音:guǐ),是天干的第十位。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而“玺”字,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它指的是印章,古时是皇帝专用的印信,自秦朝以后,常常用来指代帝王的印玺。因此,“癸玺”合起来,字面意思就是“第十印章”。可是,这个印章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呢?在《藏海传》里,侯爷说,它能够调动“瘖兵”。

再来看“瘖兵”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兵”是大家熟知的意思,而“瘖”字则比较陌生。根据字典的解释,“瘖”指的是哑巴,即不能说话的意思。所以,“瘖兵”就可以理解为“哑巴兵”,即一群无法言语的士兵。那么,《藏海传》里说“癸玺”能够调动“瘖兵”,是否意味着这个印章能指挥一群不死的哑巴士兵呢?这正是观众们感到困惑的地方。

展开全文

然而,我的担忧在于,后续剧情是否能从非迷信的角度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一切用封建迷信来解释,那就显得过于轻松了。比如,我们可以从迷信的角度认为,“癸玺”其实就是“鬼玉玺”,“瘖兵”则是阴间的兵。鬼玉玺调动阴兵,不就像阎王爷的玉玺指挥阴间的兵一样?这个解释对于了解封建迷信的人来说可能不难理解,但问题在于,《藏海传》用的是“癸玺”和“瘖兵”,而不是“鬼玺”和“阴兵”,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

我个人认为,《藏海传》后续的剧情极有可能隐藏着一次巨大的反转,而不会像我上面所说的那样通过封建迷信的方式来解释。而且,作为一部上星剧,它很难触及到传统的封建迷信内容。这些年来,国产电视剧中几乎没有涉及阎王爷、阴间等直接的迷信元素了。记得最早一次在上星剧中出现类似内容,还是二十多年前的《聊斋》系列,当时也并没有大肆渲染阴间的可怕。甚至在经典的《西游记》中,阎王爷虽然出现了,却是个憨态可掬的形象,完全没有阴森恐怖的气氛。

即便是近年来的盗墓类剧集,尽管涉及阴间、鬼怪等元素,却更多是通过剧情设定解释为幻觉,或是通过机关设计制造出的惊悚感。现在,国产剧已将避免涉及封建迷信作为一种底线,因此我更倾向于相信,《藏海传》会给“癸玺”和“瘖兵”一个合理、非迷信的解释。

我甚至猜测,可能“癸玺”和“瘖兵”不过是侯爷的幻觉。或许是冬夏国在战争中用了一种致幻药物,导致他产生了这些错误的认知。在战场上出现幻觉,这种设定其实有很多先例。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就曾多次遭遇瘴气,造成幻觉。或许《藏海传》会将“癸玺”和“瘖兵”解释为类似的幻觉元素,最终让侯爷因此失误而导致战败。

如果真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藏海传》将可能成为一部非常有层次感的作品。也许男主角的父亲根本没有带回任何神秘的“癸玺”,这一切不过是一个误会或者玩笑。这种设定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类似的情节在金庸的小说《鸳鸯刀》中就曾出现过。

《鸳鸯刀》讲述了两把刀藏有武林至宝,最终被各方人士争夺。最后,大家找到刀后,发现刀刃上竟然刻着“仁者无敌”四个字。这才是所谓的“无敌天下的大秘密”。读完这部小说,我不禁感叹金庸大师用文化的巧妙手法,揭示了世间真正的“宝藏”——并非是刀剑,而是“仁者无敌”。这也许就是《藏海传》最值得期待的反转。

我期待《藏海传》的创作者能像金庸一样,展现出高超的艺术眼光,让这部剧在揭开谜底的那一刻,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而非用封建迷信的套路来简单收尾。毕竟,真正的故事深度,并不在于鬼怪神秘,而在于人性和智慧的展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