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杯中国对巴西  /  杭州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慢下来听一听

杭州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慢下来听一听

世界杯中国对巴西 6437

老石匠对着石头看石头看三个月,摸了三个月,又想了三个月,才动手在石头上雕刻起来。这石头好坚硬呀!一凿下去只崩起一粉未,一锤下去只冒出几颗火星。但是老石匠不灰心,没馁气,只管一锤一凿地雕下去。锤呀凿呀,十日雕个瓣,百日刻朵花,过了一月又一月,过了一年又一年,老石匠一天不停地雕,白日黑夜地刻,终于把那株梅花雕在石头上了。

梅花雕成了。多美的梅花啊,迎着春风,向着朝霞,白玉似地开满一树。老石匠的心血呕尺了,老石匠死在梅花边。

老石匠没有儿女,也没有产业,大家都敬重他,便把他埋在一块公地里,将他最后雕成的这块梅花碑竖在坟顶。

年代过得久了,奇怪的事情也就出现啦!石碑上的梅花变得会开会谢,每年春天,别的树上梅花才含苞,石碑上的梅花却已经盛开;夏天,别的树儿刚青,石碑上梅树早已一片葱郁;秋天,别的树上叶儿落得一片不剩的时候,石碑上的梅树才开始落叶;冬天,西北风把别的梅树乱和七歪八斜,只有石碑上的梅树挺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块石碑还能预报天气:天要晴时,石碑上明晃晃、亮光光的;天将阴时,石碑上雾雾、潮卤卤的;天快要下雨时,石碑上阴沉沉、湿漉漉的。人们从这块石碑上就可以知道时令节气,天睛落雨。有了这块石碑,农家犁地下种就不会错安排;出门人该歇该行心里有定准。大家都很喜爱这块石碑,把它当做宝贝。

有一年春天,杭州来了一个大官。大官早听说过这块奇妙的石碑。他到杭州不久,便带着一群手下人,一到了老石匠的坟地,一看,雕在石碑上的梅花果然盛开着。他高兴极啦,回去和狗头师爷一商量,就在老石匠坟地旁边造了一座衙门,筑起一堵围墙,把那块石碑围进后花园里,还堂而皇之地贴出布告说:这是一块公地,公地官有,庶民不得进入。

说奇怪也真奇怪,这块石碑被围进大官的花园里,不到两天,碑上的梅花便渐渐隐谢了。以后,不论天睛落雨,石碑上始终是阴沉沉、湿漉漉的。慢慢地,石碑上爬满了青苔,不但没有一丝光彩,而且变得难看极了。为了这事,大官闷得饭不想吃,悉得觉睡不着,整天在石碑前后打转转。狗头师爷见了,便过来献计:“老爷,我看这是地气潮湿的缘故,如果在石碑脚下架起火来烘一烘,烘干潮气便会好了。”大官听听有道理,边忙叫人搬来干柴木炭。在老石匠地坟顶上烧起来。

火苗一舐到石碑,轰的一声,便爆裂开来,熊熊的火焰喷射得好远好远;一霎工夫,衙门和花园都烧了起来。大官和师爷想逃也逃不及,便烧死在里面。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衙门烧成一片瓦砾,只在大门前面剩下半截焦烂的旗杆。

这块奇妙的石碑是就这样毁掉的!如今,在杭州东城还留下两处地名:一处叫“梅花碑”;另一处叫“焦旗杆”。

臭秦桧

西湖边有座岳坟。岳坟前跪着四个铁铸的人像,其中有两个就是当年出卖祖国,害死岳飞的秦桧夫妇。

传说 ,明朝时候,杭州城里来了一个新上任的抚台,那人了也姓秦,是秦桧的后代。抚台上任不久,便带着手下人去游西湖。他来到岳坟,看见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别人面前,忙用衣服把脸遮住,倒退了回来。

抚台回到衙门,坐不安,立不宁,便叫师爷来商量,想把铁像搬掉。

师爷捋捋胡须,想一想说;“如果明搬,老百姓一定不肯,说不定还会把事情闹大。我看,不如叫人在黑夜里把这对铁像丢到西湖里去,这样大的西湖,铁像沉在湖底,便是把水车干了也找不到的。”

抚台说;“妙!妙!”当夜便派人把铁像丢了。

哪知第二天天刚亮,就出现了件怪事;西湖里的水变臭。臭气冲天,使得行人头脑昏沉沉,个个想呕吐。

不知是谁,发觉岳坟前的铁像少了两个,就嚷起来;“大家来看,两个铁像不见了,一定是有人把它丢进西湖里了,要不然,湖水怎么会这么臭呢?”

老百姓知道了岳坟丢失铁像的事,便一齐哄到抚台衙门去告状,要求拿办丢掉铁像的坏蛋。

抚台还睡在床上,只听门外人声混杂,便起来查问。手下人告诉了情由。抚台做贼心虚,便叫传出话去,说是自己生病了。

老百姓哪里肯走,人越聚越多,把抚台衙门前的石头狮子都快挤倒了。抚台恐怕这样下去要出事情,便硬着头皮出来见老百姓。他说:“这-------这都是谣言。大家千万不可轻信。”

老百姓说:“是不是谣言,你看过就知道了。”

说着,便围拢起来,定要拉他走。抚台没法,只得坐上八人大轿,到西湖边去。离湖边还有几里路,果然有一股恶臭,直向轿门冲来。幸好那天他来不及吃饭,总算勉强忍住了呕吐。

轿到岸边抚台从轿帘的缝缝里往外一张,只见前面密密麻麻的全是人。他心里突突地跳,慢慢地走出轿门,干咳了几声,说:“湖水一时发臭,也是常情,你们不必大惊小怪。据我来看,这事与铁像无关。”

这时,人群里有人吼起来;“你是秦桧什么人?居然来袒护他!”

抚台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他定了定神,安慰自己:“莫慌!铁像已沉在湖底,谁还能找到?”想到这里,便神气地说:“你们不要胡闹!如果有人真从湖里捞出铁像,本官甘愿辞职请罪!”

抚台的话一出墨黑的湖水一下子变得清澈见底。从湖底浮起一对铁像,好象有人托着似的,直向抚台飘来。

抚台吓得脸色象黄纸,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头钻进轿里,连喊;“快跑!快跑!”

轿子抬到衙门里,轿顶早已被石头砸了许多洞洞。抚台的后脑上也砸起了胡桃大的三个疙瘩。他的官帽也没戴,就连夜逃出了杭州城。

铁像飘到湖边,老百姓把它打捞上来,重新搬到岳坟前跪着。

馒头战

(老杭州的味道——馒头山社区)

太平军第二回攻打杭州时,把城整整围了两个月。 清兵被困在城里,断了粮草,差点把老鼠洞里的粮食也挖出来吃了。肚饥难熬呀,能刨的粮食都刨空了,他们就去抢酱园,吃咸瓜,吃腐乳,喝酱油,喝米醋。未后竟然抢了药铺,把甘草、山药、当归……都搬出来啃啃嚼嚼吃下去。以后城里再也找不到能吃的东西啦。清兵一个个饿得肚皮贴背脊,爬在城墙上翻白眼,直喘气。 城外太平军的圣库里却是粮草堆积如山,四乡老百姓 还挑米担菜、抬猪牵羊的。一帮一帮、一群一群不断地赶来劳军。

这时,太平军的一位天将,率领一万人马,驻扎在凤山门外,一座小山头上,负责攻打凤山门。有一天中午,统兵的王爷巡营到了这里,闻着一股扑鼻的葱花猪肉香。他向旁边的弟兄问道:“好香哪,你们今天做什么好东西吃呀?” 太平军士兵回答说:“回禀王爷,我们蒸葱花肉馒头吃呀?”王爷又问:“每个弟兄分几个?” 太平军士兵笑了笑,说道:“不论个数,管饱。” 王爷听了哈哈大笑道:“弟兄们,有好吃的时候,可千万别忘了饿肚子的滋味呀!” 周围的太平军士兵齐声回答道:“王爷放心吧,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天王的圣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王爷含笑点点头,走进将爷的大营里。将爷向他报告道:“我们中午蒸肉馒头,让弟兄们饱饱地吃一顿。趁热打铁,吃饱了就去攻城,今天一定要把凤山门攻破!” 王爷听了摇摇头,说道:“依我看,下半日这个仗不用打啦。叫弟兄们各人省吃两个馒头,带在身边,吃完饭在山前站队听我讲话。”

将爷领着王爷来到山前时,太平军的弟兄们早排好队伍,一个个摩拳擦掌,箭上弦,刀出鞘,准备好上阵打仗的架式。王爷开口道:“弟兄们,城上的清兵饿得象只瘪虱,我们人跟瘪虱有什么打头呀!” 大家听着这话都想笑。王爷接下去说:“今天守在城上的清兵,是我们的对头。如果明天他们开城投降,就成为我们的朋友啦。他们本来也是被官府逼得没法子的穷百姓,弟兄们,我下半日这一伏不用打啦。”

这一说,引得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 王爷讲得也在理;有的说,不打仗还能夺回杭州城么? 对清妖不打还行?王爷见大伙儿情绪激昂,便说:“弟兄们,城上的清兵饿得连开城投降的力气都没有啦,大家每人省两个馒头给他们吃吧!”

哈,才新鲜呢,省下馒头喂敌人。即使每人都省下两只馒头,在两阵交锋的时候,这馒头又怎么能送上去呢?但王爷想出个主意,叫大家把箭头尖儿拔掉,将馒头缚在箭杆上射进城去。王爷一声令下,太平军阵地上 便万箭齐发,每支箭上缚两个肉馒头“呼呼地”飞向凤山门城头。箭射出去,太平军弟兄们接着便喊起话来:“城上的清兵们,吃饱了赶快开城投降呀!” “穷百姓不和穷百姓打仗,你们犯不着替咸丰老儿卖命哪!” “杀尽官府,快开城出来吃肉馒头吧!”

在这以前,城上的清兵早闻着葱花猪肉香了,现在看见天上纷纷落下馒头来,这帮饿瘪了的清兵,便你抢我夺地大吞大咽起来。有个清兵忽然发现箭杆上没有箭头,就喊起来说:“大家来看呀,太平军送馒头给我们吃不算,还把箭头尖儿拔掉,怕伤着我们哩,多好的心肠哪,我们反了吧!”“反了吧!反了吧!” ……

一人喊,万人应,从凤山门开的头,接着清波门、 候潮门都喊起来,城上的清兵呼喊着,纷纷奔下城来,。 乱兵杀进旗下大营,用火把将作恶多端的武官烧死在里面。又把抚台衙门包围起来,逼得老好巨猾的巡抚老爷躲进茅厕里去上了吊。四城八门的总兵官也都被乱兵杀死,城门大开,迎接太平军进城。就这样,太平军送了两万个肉馒头,便轻易地拿下了这座美丽的杭州城。

直到今天,凤山门外太平军蒸过许多馒头的那座小山头,一直被人们称呼为“馒头山”。

七星缸

王皇山半山腰的那个紫来洞,原先叫“飞龙洞”,因 为那辰光洞里面住着一条飞龙。这条飞龙才怪哩,每隔十天,到晚上,它总要飞出洞来,在天空中飞腾翻舞, 吐出火珠,吹呀吸的。火珠一忽儿远,一忽儿近,飞龙就追逐着,扑打嬉戏。这样,火珠就纷纷散落下许多火星星来,火星落到哪里,那里就火烧。因此,飞龙出来一次,杭州就有许多人家遭殃。

大家都恨死了这条可恶的飞龙,但又没法子治它,只好计算着它飞出来的时辰,男女老少都爬上屋顶,在屋顶上浇水,整夜整夜地守着。一面又敲锣打鼓地恐吓 飞龙,想叫它飞得远一点。虽然这样,杭州还要常常闹火灾。

这一天,杭州城里来了个老铁匠,手里提着一把铁锤,来到一家小客店投宿。可巧这天正是飞龙出洞的夜晚,店主全家都爬上屋顶去啦,没人招呼他。老铁匠见到这情景很奇怪,也爬上屋顶去。他问明白了这回事后,就不言不语地爬下屋顶,提着铁锤,走啦。

这天飞龙在天空翻舞很久,火珠的火星,纷纷散落下来。等到老铁匠回到小客店时,那店屋也烧掉了。店 主人一家正围着抢救出来的一些破烂,在嚎陶大哭。 老铁匠见了难过极啦,对店主人说了些劝慰的话, 又把身边的一些零碎银子都给了他,并且说:“你们不 要难过啦。刚才我在玉皇山上亲眼见到飞龙了。” 店主人谢过老铁匠,听他说到玉皇山见过飞龙,惊骇极啦,忙问道:“这是真的吗?” 老铁匠说:“是真的。我看见飞龙从洞里飞出来,在 天空中拍打火珠,还见着飞龙飞回玉皇山在飞龙洞口睡觉哩!” 店主人听了更加惊骇。因为玉皇山是飞龙盘踞着的地方,没人敢上去。 老铁匠想了一想,忽然用手敲敲脑袋说:“有法子, 有法子,我有办法降伏住这条飞龙!” 店主人听了,忙问道:“老人家,你有什么法子?” 老铁匠说:“只要杭州城里每户人家能给我一把莱 刀,我就能降伏住飞龙。” 店主人望望老铁匠,不象是个说大话的人,相信他是有办法的。 这消息传开后、人们听了既惊又喜。为了灭火消灾,谁不愿意出一把菜刀呢!没几天工夫,送来的菜刀就堆得象座小山。

老铁匠请来全城铁匠,砌了个炼铁炉,把菜刀都放 到炉里熔化了,大家齐心合力,三天就铸成了七只大铁缸。 许多人都聚拢来看这七只大铁缸,感到很奇怪。老 铁匠请大家来抬抬看,有些青年人就卷起袖口上来试试,一抬,哈哈!足足要十九个人才能抬起一只铁缸哩! 于是,老铁匠独自跑上玉皇山,到飞龙洞口一看, 嘿,飞龙还在“呼呼”睡大觉哩!他飞快地跑了回来,大声叫道:“大家快跟我去降伏飞龙呀!先来一百三十三个年轻力壮的人抬铁缸,十九人抬一只,跟我上山, 后面的人都得提满一桶水跟着,听我招呼。大家不要怕,我有铁锤,飞龙如果动一动,我会跟它拼命的!”

大家跟着老铁匠爬上玉皇山,到了飞龙洞口,那飞龙还“呼呼”睡得正香甜呢。老铁匠悄悄叫大家用铁缸把飞龙的两条须子、四只脚、一条尾巴压住,因为都压在须毛上面,所以飞龙还没觉着,老铁匠举着铁锤对准飞龙脑门,如果飞龙惊醒,便一锤打下去。老铁匠又招 呼后面的人把桶的水倒进铁缸里。到第七只铁缸的水 也快要倒满的时候,不料有个人提着水桶绊倒了,桶里的水泼开来,泼进飞龙鼻孔里,惹得飞龙打了一个喷 嚏,却把老铁匠喷得人都看不见了。

飞龙觉得须须被什么东西拉着,仰不起头,一挣,才知道被压住啦,于是一声大吼,就地一翻滚,挣伤了须毛,身子一转,一头栽进飞龙洞里。从地底下,一直钻到安徽境内才钻出来, 抖抖身子,飞往天空逃走啦。从那个时候起,就再也没见飞龙回来过。 传说杭州的飞龙洞是直通安徽的。

飞龙逃走了,那七只镇压飞龙的大铁缸还在飞龙洞洞口,排列得象天上的北斗星一样,因此人们就称呼这七只缸为“七星缸”。据说如果当时七只缸都装满了水,那条飞龙将永远彼钉在玉皇山上动弹不得了。

直到如今,杭州人还有句老话,“七星钉飞龙,只差水一 桶”,就是指的这个故事。

精忠柏

在岳王庙里有座精致的小亭子,这小亭子里面放着 七八段奇特的断木头,乌黑锃亮,硬得象石头一样,叫 “精忠柏”。这“精忠柏”是怎样来的呢?事情还得从宋朝说起。

北宋未年,世道乱极啦。金兀术发兵大举入侵中原,一直打到汴京。金兵一路上烧呀枪呀杀呀,地方上 被弄得十室九空,老百姓痛哭连天。康王赵构从北边逃到 南边,却看上了杭州这块好地方,当作远避金兵的安乐窝,丢下半壁江山不管啦,让中原老百姓当着亡国奴。

有道是乱世出忠臣呵!那时候就出了个忠心耿耿的岳飞。岳飞一生把母亲刺在他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 字牢牢记着,带领岳家军,奋起抗击金兵。金兀术派出了连环拐子马,被岳飞破了,金兀术又使用了铁浮陀, 也被岳飞破了。金兀术悲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啊!”岳家军打到哪里,那里的老百姓就纷纷举旗响 应。金兀术打一仗,败一仗;岳家军打一仗,胜一仗, 一直打到河南朱仙镇。

可是,乱世也出奸贼哪!那时候又偏偏出了个阴险 毒辣的秦桧。这奸贼呀,同金兀术早有往来啦。金兀术 看看打不过岳飞,就暗地里派奸细与秦桧勾结起来,讲好条件害岳飞。秦桧是当朝的宰相,权力可大了,他一天连发了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杭州,以“莫须有” 的罪名,把岳飞害死在风波亭上。

这风波亭就在小车桥畔的大理寺里面,当时亭子 旁边有棵大柏树,枝叶繁茂,气势非凡。说来也奇怪, 自从岳飞被害死之后,这棵大柏树好象有灵性似的,枝叶低垂下来,不久便慢慢地枯萎了。可那根树干儿却象 一座高塔似的,屹立在风波亭旁边,稳如泰山。

大柏树的树干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阅尽了 人间几百年的风云变幻,树身越变越硬,直到清朝,还做然地挺立在那里。

那时候,老百姓正受着异族的欺凌。有一年太平军 攻下杭州城,给老百姓出了一口气。老百姓都很拥护太平军。太平军为了追念民族英雄岳飞,就把营盘驻扎在里西湖的岳王庙前面。当时正是夏秋之交,太平军里有许多士兵忽然生起病来。统兵的王爷见士兵们头昏脑胀,浑身无力,医治又无效,心里很着急。老百姓也都到营盘来送这送那,问寒问暖。

一天,有个住在岳王庙旁边的八十老人。拄着拐杖来找王爷。老人说:“过去听说有人用风波亭的柏树皮 治好过这种病,王爷不妨去试试。” 王爷说:“这好呀,常言道‘单方一味,气煞名医’哩!老爷爷,你这样大年纪还记着我们太平军,真 要谢谢你了!” 老人见王爷这样和气,于是又说古谈今,使王爷知 道风波亭柏树的来历。谈了一会,王爷就亲自扶送老人回家。

王爷一回转营盘,就带个亲兵出去,找到了风波亭的旧址,看看荒凉得很,没有什么东西,只有老人说的 那根枯掉的柏树干儿立在那里。他看看柏树干儿,又想 想岳飞,不觉思潮起伏……王爷在柏树干儿前面立了一会,取点柏树皮下来,回到营盘,煎了汤,叫来两三个生病的士兵,各人先试吃一小盅。哈,一吃果然灵验, 第二天病就好啦。于是再派人去取了些来,把其他士兵的病全部治好啦。

王爷十分珍惜这根柏树干儿,下令给地方官,要象 保护岳王庙一样,把柏树干儿保护好,不得有半点损坏。

过了一年,因为太平军在天京失利,退出杭州。清兵又回来啦。到秋天,许多清兵也得了同样的病。那个带兵的武官听说去年太平军生这病是用风波亭柏树皮治 好的,他想:这柏树皮既然可以治病,也一定能够防病。于是派出许多人去,大片大片地把柏树皮剥下来,熬了几锅子汤,熬得很浓很浓的,不管有病没病,叫每个士兵者;喝一大碗。这碗浓汤一喝可不得了啦,没病的也生起病来,有病的干脆两脚一伸,翘了辫子。那武官见了气得手者。发抖啦,就下令把这根柏树干儿烧掉。可是随便 怎么烧,树身一点不动,还闪出黑亮黑亮的光泽,敲起 来“咚咚”响,有金石之声。那武官见烧不掉它,便调 来大批人马,用大石头把它击毁,一击击成了七八段, 狼藉在地上。

老百姓看着实在痛心。后来有几个人,趁着黑夜, 悄悄地把这七八段柏树段收藏起来。 又过了许多年,有人在岳王庙里造了一座小亭子, 把这些柏树段移到小亭子里放着,外面装上栅栏,供人 观赏。因为这柏树是岳飞死后枯萎的,后来又宁断不曲,如同岳飞一样坚贞,所以人们称它为“精忠柏”;这个亭子,就“清忠柏亭” 直到今天,人们在岳王庙里,还可见到当年被清兵击断的“精忠柏”哩

瑞 石

古时候, 城隍山脚下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夫妻操劳了一辈子,累得背脊象弓,地里的重活做不动了。他们 日夜盼望着养个“老来子”。可是,盼呀,盼呀,盼到 牙齿都落完了,还是没有盼到一个儿子。老夫妻的日子过得好凄凉啊!

有一天早上,老头儿到城隍山去砍柴,刚刚走到半山腰,看到一群翘尾巴喜鹊,围着一块大石头,“喳喳”地叫个不停。老头儿走过去看看,哈,一个白白胖胖的小毛头,躺在岩石上正吮手指头哩。老头儿高兴得不得了,走上去一把抱起小毛头,紧紧搂在怀里,三脚两步跑回来,一到家门口就叫:“老太婆呀,老太婆呀,夭老爷真的给我们送儿子来啦!” 老太婆真高兴呵,他们把小毛头看了又看,亲了又亲。过了好一会,老头儿见小毛头还在那里吮手指头,就轻轻地把那小手从嘴巴里拉出来,一看吃一惊,说:“老太婆呀,快来看看,我们的儿子右手怎么只生一个指头哪?”

老大婆说:“一个就一个吧,只要有个儿子就很好了。”

老头儿说:“对呀对呀!我说老太婆,这孩子出生在一块岩石上,我去时又见一群喜鹊保护着他,一定很吉利,就给他取个名字叫瑞石吧。” 老太婆一面应着,一面喜孜孜地忙着寻碎布给小毛头缝衣裳去了。

老夫妻有了儿子,竟变得眼明耳亮,就象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 小毛头长得特别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换样,过不了三天,就身高丈二,长成一个小后生啦。

早起,老头儿扛着锄头去翻地,瑞石急忙从阿爸手里抢过锄头说:“阿爸,你歇着,我去!” 最能干的种地人一天才翻两亩地,瑞石一早上就能翻五亩,翻完自家的,又去帮别人。夜里,老太婆上机织布,瑞石急忙从阿妈手里夺过梭子说:“姆妈,你歇着。我来。” 最灵巧的媳妇儿一天才织二匹布,瑞石一黄昏便织了四匹。

就这样,瑞石起早摸黑地干活、浑身的力气总是使不完。一家人日子渐渐过得富裕起来,老夫妻乐得整天合不拢嘴巴。吃不完的粮食,瑞石便分给没饭吃的街坊;用不完的布匹,瑞石便送给缺衣穿的邻居。全村人哪个不称赞,都说瑞石是一个“神人”。

有一次,瑞石和一些小后生、姑娘儿一起上山砍柴,砍柴砍得吃力了,便歇下来一起耍子。瑞石无意中用那个独指头在一块大岩石上这里戳戳,那里戳戳,真奇怪,被他独指头戳过的岩石,一下竟变得象糯米团子 一般的软糊了。有个好奇的姑娘儿都把它挖下来,堆呀捏呀,堆呀捏呀,塑起了一匹喷着响鼻子的马,谁知刚刚塑好,那马就很快硬成石头了。这样一来,姑娘们都 争着要瑞石用独指去戳大岩石,戳软了,便挖下来塑。 今天你塑,明天她塑,有的塑一头甩着尾巴的牛,有的塑一只初出山林的虎,有的塑一只引吭高唱的鸡……十二个姑娘塑了十二样动物,神态各不相同。这样,就塑出了“十二生肖石”。

瑞石的独指头竟有这样一股神力,不久被县太爷知道了。他早年曾听见一个识宝客说过,城隍山有个石库,里面藏着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世上只有一把钥匙能 够打开这石库的门,这把钥匙是一个神奇的手指头。县太爷为了寻找这个神奇的手指头,已经暗中察访了十多年,没料到就在眼前。他越想越开心,第二天就带众衙役来瑞石家里抢人。

老夫妻万万想不到会飞来这天大横祸,急得紧紧拉住儿子的衣衫,大哭大叫起来: “我儿子犯了什么法呀,你们凭什么要把他抓走?

望 仙 桥

早先。杭州鼓楼附近有一座无名的小石桥,桥边有个专治烂疮脓疤的外科郎中。他是个宽额角,祖眉毛,高鼻梁,阔嘴巴,黑脸上长满络腮胡须,两腿生烂疮,一脚高一脚低的跷拐儿,身上背着个药葫芦。他在桥边撑上一柄大布伞,面前摆着一只破药箱子,白天坐在大伞下行医,夜晚就躺在药箱上困觉。

人们看看郎中这副外相,都不信他真能洽好什么病,后来,有个脚烂了三年的人,到处治不好,想碰碰运气看,就到大伞下面来找这个郎中医治医治。郎中给他一张狗皮膏药,一贴上,没有三天工夫就把这人的烂脚洽好了。这个消息一下传开去,到大伞下面来求医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这郎中就用这一种狗皮膏药,治好许许多多人的陈疮烂毒。郎中的名气很快就轰动了整个杭州城。大家送给他一个外号,称他“赛华佗”。

赛华佗出了名,杭州那些挂牌的“高手名医”和药铺老板的生意便清淡了。他们气不过,就聚拢来商量, 大家凑上一千两银子送给知府,要求把赛华佗赶出杭州。

知府受了贿赂,便差衙役去把赛华伦抓来。赛华佗被抓进知府衙门,直挺挺地站在大堂上。 知府把惊堂木一拍,喝道:“混蛋!见了本府怎不跪下!” 赛华佗冷冷地回答说:“我是个跷拐儿膝盖骨硬啦,从来不下跪的。” 知府又拍拍惊堂木,大声喝道,“你叫啥名字?从哪里来的?” 赛华佗说:“我没有取过名字,杭州百姓送我一个外,叫我赛华佗。从哪里来,我倒记不灵清啦。” 知府听了把眼睛一转,就哈哈大笑起来,说道: “好一个赛华佗,亏你自己说得出口。你既有赛过华佗本事,为啥不先把自己的烂脚治治好呀?”

这时,知府只觉得背脊上有什么东西在爬动,痒得难熬,急忙伸手到衣裳里去摸,却摸不到什么。只见赛华佗冲着他哈哈大笑道:“知府大人哪,你真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世上各行各业顾得了别人顾不了自己的的是!盖屋的为什么住破草房?养蚕的为啥穿破衣裳?种谷的为啥要饿肚肠?管盗贼的官府又为啥要在暗地里贪赃在法?这些你怎么不问一问、管一管呀?” 知府被赛华佗问住了,回不出话来,就把惊堂木拍得震天响,大声叫道:“掌嘴!呔,来人哪,把他送进死囚牢里去!”

知府退了堂,觉得背脊上那个地方痒得更厉害了,脱去衣裳叫人看看,原来起了个小硬块。这小硬块越抓越痒,越抓越大,过了半个时辰,就变成一颗疔疮,疼得他滚在床上大喊大叫。师爷得知了,进来对知府说道:“老爷,我听说那赛华佗倒真是个治疔疮的好手哩! 叫他来给你治一治吧,等治好了疔疮,再办他罪也不迟呀。”那知府疼不过,只得差人到牢监里去把赛华佗叫来。 赛华佗看过知府背脊上的疔疮,就给他贴上一张狗皮膏药。

哪知过了一夜,知府背脊上的疔疮不但不见好,反而越肿越大,烂得流脓淌血,隔着三重大门都能闻到臭味。知府恨死了,天不亮就差人到牢监里去把赛华伦抓来,大声吼道:“我背脊上的疔疮疼得更厉害啦,一定是你在膏药里放上毒!” 赛华佗说:“不要忙,不要忙,让我仔细看看疔疮再说。” 说着,便揭起膏药,细细地看了一回,皱皱眉头 说:“这疔疮口子小,里面大,从里面烂出来,叫做穿心烂,是无药可救的。因为你平常做事太狠毒,不讲良心,所以得了这个毛病,与我的膏药是毫不相干的!” 听赛华忙这么一说,知府又气又急,又是害伯,还拍着床沿,大声叫道:“来人啦,快把他绑出去,砍他的头!砍他的头!”过了没多久,这知府恨得上气不接下 气,就翻翻白眼死啦。 师爷遵照知府临死的吩咐,给赛华佗安上个“妖道 惑众”的罪名,把他押赴刑场问斩。

赛华佗在被押上刑场的时候,走过他那座撑大伞摆药箱的小石桥,周围的老百姓见他受了冤枉,都围扰来骂知府死得活该。一下子把道路都塞住了。赛华佗见了朝大家说:“乡亲们啊,官府老爷硬要送我归天去,我不走也得走啦!”说着,一纵身跳下桥去,“扑通”一声, 河面土水花四溅,游涡儿咕噜噜直打转;忽地水面冒起一股青烟来。赛华佗身背葫芦,拄着铁拐,随着青烟袅袅上升。不久,浮在空中朝人们点头招手,慢慢地随着青烟一直飘进云端里去了。

人们都说,这个赛华佗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呢!大家忘不了他,四时八节总有人要到这座小石桥去,盼望他再回来给大家治病。时间一久,这座小石桥就被叫成 “望仙桥”。

呼 猿 洞

有一年清明,杨柳青,桃花红,正是西湖风景顶好的辰光,游湖踏青的人到处都是,灵隐寺前更是一片闹 嚷嚷的。

这天,杭州知府也出来耍子儿,一路上,鸣锣喝道地来到灵隐寺,看见飞来峰脚下,密密麻麻地围着一大堆人,就叫差役赶开人群,让出一条路来,自己挨近去一看,呵哈!原来有个老和尚,正在那里跟一只金毛猴子走围棋哩。这知府也是个喜欢走棋的。当时那些拍马屁的人把他捧得天一般高,称他是天下无敌的国手哩。他看见了棋盘棋子。不觉手痒起来,便一脚把猴子踢开,坐下来要和老和尚较量较量,当着众人显显自己的本领。

老和尚知道做官的人是顶要面子的,于是手下留情,有意让掉几个子儿认输了。知府赢了棋,心中得意,就站起身于,仰着头呵呵大笑起来,并把老和尚奚落一番。 老和尚心想:我好意给你留个面子,你倒不要脸了!就也嘻嘻地笑了起来。知府见他嘻笑,便说,“你疯了,棋走输了还笑哩!”老和尚说“大人呀,你不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 我上面还有老师父呢!” 知府听了,连忙问道:“你的师父在哪里?敢出来跟我走一盘吗?” 老和尚用手朝山上一指,说道:“喏,那就是我的师父。”知府抬头望去,见刚才被他踢开的金毛猴子,正在飞来峰上攀着树枝荡秋千哩。于是就说:“呸!我当是谁,原来是只毛猴子!你就唤它下来,跟我走一盘看看。”

老和尚朝山上一拍手掌,那猴子便一个纵跳跳到老和尚的身旁,两只精灵的眼睛一闪一闪,望着知府。

老和尚向猴子做了个手势,它便在老和尚的位子上坐下,和知府走起棋来;这知府哪里是猴子的对手!走不了几个子儿便输得他脸红耳赤,瞧瞧众人,一个个都抿着嘴巴在笑哩。他干咳了几声,说道:“鬼猴子毛手毛脚的,这盘棋不算数,另来,另来!” 第二盘知府还是输了,急得他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黄豆大的汗珠子,一串串地从额角上挂下来。围着凑热闹的人,见堂堂的知府大人竟败在毛猴子手下,都哄笑起来,知府在众人面前出丑丢脸,心中气恼极了,脸孔一下变得铁青铁青,霍地站起身,将棋盘摔在地上,大 吼道:“快把这畜生抓起来,给我狠狠地打!” 差役们一窝蜂拥上。老和尚看看不对头,便在猴子头顶上一拍,喝声:“去吧!”只听那猴子一声呼啸,象箭一般地蹿上飞来峰去了。

差役们追上山去,只见那猴子从这棵树梢跳到那棵树梢,又从那棵树梢跳到这棵树梢,一会儿东,一会儿 西,比松鼠还灵活。差没们奔跑了半天,累得上气不接 下气,还是捉不住它。知府在山下气得浑身颤抖,大喊大叫:“给我放火烧山,给我放火烧山!” 差役们刚点上火把,却见那猴子“扑”地跳下树来,一声长啸,便钻进旁边的石洞去了。差役们急忙追进洞去,一看,这山洞四面石壁,前无门,后无路,那 猴子已经不见了。差役回报了知府,知府不信。亲自钻进石洞去察看,仿佛看见那猴子贴壁躲在洞里,他慌忙扑过去,不想用力过猛,倒把自己的鼻子碰扁了。知府没法,只好捂住鼻子,灰溜溜地回衙门去啦。

自从那金毛猴子隐入石洞,人们就见不到它了。但是,只要老和尚朝石洞拍拍手掌,呼唤一声,它还会钻出洞来。后来,老和尚死去了,石洞里的猴子就再也不见出来。因为老和尚当年曾经对这石洞呼唤过猴子,后来人们就一直把这儿叫做“呼猿洞”。

石 人 岭

很早很早以前,杭州还是一大片干涸的海滩。周围 几十里内见不着一条小河,也找不到一条小溪。住在这 里的老百姓,每天都要担着水桶到老远老远的地方去挑 水。他们光为这点点水就日愁夜愁,从来没过上一天开心的日脚。

老一辈人,有的就知道灵隐后山里有股清泉,因为被一道很厚很厚的石壁挡住了流不出来。多少年来,曾经有好些年轻人上山去过,想把那道石壁凿穿,可是都没有成功。慢慢地知道的人也就少了。

后村有个小伙子名叫水儿,从小没爹没娘,是他老爷爷抚养长大的,从六岁起,他就跟着老爷爷一起去挑水,至今已经整整十五年了。这一天,是水儿二十岁的生日,老爷爷为他下了一大锅面,祖孙两个快快活活地过了一天。到了晚上,老爷爷将水儿叫到面前,把灵隐后山有股清泉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水儿听了很高兴,紧紧腰带,捋捋袖子,就去把平时几个要好的小伙子叫拢来,大家商量着一道儿上山去凿石壁,一定要使这股清泉流进村里来。老爷爷见水儿有这么大志气,高 兴得掉下眼泪,连夜准备干粮,明天一早好让孙儿上山。

第二天,水儿他们一伙十个人,带着铁锤、凿子,准备上山。临走,老爷爷对小伙子们说:“你们去凿石壁,要一口气凿下去,如果停下来,它又会长成原来的 样子,那就白费劲啦。还有,石壁凿穿时,里面有股石 浆喷出来,喷到身上,会把人凝成石头的。你们千万当心,要记住啊!”水儿他们一边答应,一边就上山去啦。

他们到了山上,马上就动手凿石壁。凿呀,凿呀,从三月清明凿到五月端阳,凿子短了一截,双手都起了血泡,那石壁还没凿通。有四个小伙子说:“也许是老爷爷记错地方啦,这儿哪会有什么清泉!还是回去用水桶挑吧。”说着就自己回去了。

剩下水儿他们六个,从五月端阳又凿到八月中秋, 凿子又短了一截,手上结满了厚茧,可是石壁仍然没有 凿通。有两个小伙子说:“一口气凿到底,谁知道要凿到什么时候呀,家里也该回去看看啦!”说着说着,也回去了。

秋天过去,冬天来了,山上雪落得有半人多深,西北风呼呼叫,象尖刀一般地刺人。水儿他们四个一口气 也没松。凿呀,凿呀,一直凿到了第二年春天,杜鹃花开得红艳艳的时候,那石壁已经凿进去很深很深了。

这一天是三月三,水儿突然听见石壁那边有汩汩的 响声,他把耳朵贴近石壁一听,不由得惊叫起来:“啊!泉水!这是泉水流动的声音呀!”大家也都高兴得跳起 来了。水儿回过头来向伙伴们说:“你们快点走开,石浆 就要喷出来啦!”可是谁也舍不得离开那里。水儿见大 家不肯走,急得大声叫道:“你们再不跑开,我就停下不凿啦!”大家听他这么说,生怕他真的停下来,弄得前功尽弃,只得四散跑开。

这时,水儿打下最后的一锤,只听得“轰隆隆”一 声巨响,石浆喷了出来,把水儿凝成一个三丈多高的石人!接着,一股清清的泉水,顺着山谷汩汩地流了下 来,流过村子,灌在海滩边的一块洼地里,洼地被灌得 满满的--这就是现在的西湖。 从此,这一片地方再也不愁没有水啦,儿凿过的 那座山,后来人们就称呼它为“石人岭”

八 卦 田

爬上玉皇山半山腰的紫来洞,往下望去,就可以望见山下有块八卦田。八卦田齐齐整整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八丘田上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八种不同的颜色。在八丘田当中,有个圆圆 的土墩,那就是半阴半阳的一个太极图。 传说,这八卦田是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

那年,南宋那个没出息的皇帝丢掉了汴梁京城,带着一大群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逃到了杭州。他们看看 西湖这块地方风景好,便留下来,在凤凰山脚下建造起 宫殿和花苑,仍旧是吃、喝、玩、乐,过着豪华糜烂的生活。 杭州的老百姓,见皇帝这样昏庸无道,都大为不满,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风声一传两传,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怕老百姓要作乱,心里有点慌,便召集文武百官来商量。 文武百官商量来商量去,一时想不出一个应付的办 法。后来,有个文官想出一个主意来,他说:“皇上呀,百姓的风言风语,无非是怨宫廷里生活 过得太舒服。只要皇上开辟一块籍田,说是亲自领头耕种呢,老百姓知道后,就会心服口服了。” 皇帝听听有道理,立刻发下一道圣旨说: “寡人深知民间疾苦,甚为不安。今后开辟籍田躬耕,当与庶民共尝甘苦……”

没几天工夫,在玉皇山下,果然开出来一块籍田。 籍田四周,齐齐整整地打下八个大桩,竖起八根粗柱 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围起一道厚厚的牛皮帷幕。规定皇帝在里面耕田种地,平民百姓不许观看。过了一些日子,籍田开好了。里面共有八丘田,种着稻、麦、黍、稷、豆……八样庄稼。在八丘田当中, 留着圆圆的一个土墩。

老百姓知道皇帝也和他们同样耕田种地,议论也就慢慢少了下去。 到了庄稼该要锄草浇肥的季节,皇帝又要出宫来“躬耕籍田”。照例先出告示,贴满天下,然后在那八根粗柱子上,又张起了牛皮帷幕,方圆十里路上,都有御林军把住,不准老百姓走近一步。 当时,有个种庄稼的老汉,他不相信皇帝真的会亲自耕田种地,这天他半夜三更起来,乘着天黑,悄悄避过御林军,三步一跌,五步一跤,爬上玉皇山,躲在半山腰上的紫来洞里。

等呀,等呀,慢慢地,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那老汉朝山下望望,老百姓都下田干活啦,可是在这牛皮 帷幕之中还是空空的没有一个人。一直等到太阳升到三竹竿高啦,才见有群人从皇宫里出来,到了玉皇山旁, 走进牛皮帷幕里去了。不久,他看到有人锄草啦。老汉 再睁大眼睛仔细一看,原来只是几个太监在那儿锄草,而皇帝和妃子们却坐在中间的土墩上饮酒取乐哩!老汉见了憋着一肚皮闷气,好容易耐到天黑,仍旧悄悄地摸下山来。

第二天,他就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情形讲给人们听。从此,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全城老百 姓都知道了。 皇帝见到自己的把戏已经被人戳穿,后来索性也不再去“躬耕籍田”了。但这一块齐齐整整的“八卦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华 家 池

早先,杭州庆春门外是一片荒芜的官地。那时,当朝的华太师,派了他的管家臭鼻头来到杭州,叫他骑马绕着荒地跑了一圈,绕在这圈子里面的一大片荒地,就都算是华家的了。于是华太师在杭州四城张贴榜文,招佃开荒,说明白,只要把生地变成熟田,长出庄稼,十年之内不起租。穷人们都扳着手指头算起来了:头一年没出息,第二年收五成,第三年收七成……嗳,天下哪有这么好心肠的财主呀!

凑巧这时候从外乡来了一对夫妻,他们急着要寻个落脚的地方,听说有这么个招佃的财主,便不管三七甘一,在华太师的契约上捺下了手指印;然后到庆春门外找个深水潭,在潭边搭起一座小草棚安下了家,就起早摸黑,下死力开垦起荒地来。

这一年隆冬腊月,天下大雪,妻子要生伢儿了。在这孤零零的小草棚里,没有亲戚送包红糖,也没有邻舍递碗姜汤,只有丈夫守着妻子,急得团团转。“呼啦啦!”北风把草棚的门刮开了,丈夫赶忙起身去扣好;“呼啦啦!”北风又把草棚的门刮开了,丈夫又起身去扣好;“呼啦啦!”北风第三次把草棚的门刮开了,当丈夫第三次把门扣好时,“哇”的一声,伢儿生下来啦。丈夫对妻子说:“生这伢儿扣了三次门,就叫他为‘三扣’吧。”丈夫嫌三扣长得慢,说:“三扣呀,快些长大吧!爸的腰骨都累折啦!”

三扣飞快地长高了一截。妻子也嫌三扣长得慢,说:“三扣呀,快些长大吧,娘的眼睛已昏花啦。”三扣又飞快地长高了一截。这样一来,刚生下来的伢儿,就有七八岁那么大,比十来岁的伢儿还懂事,家里家外的生活都能帮上一手。

三扣帮他阿爸种田,天上总有一片乌云跟着他走,六月里的毒日头也晒不着他;三扣替他妈妈去担水,只要朝桶里吹口气,两只水桶就满满的啦!人们都说,三扣不是凡胎,三扣是龙出世的。自从三扣爸在华太师的契约上捺下手指印以后,就有不少穷苦人也做了华太师的佃户,搬到这片荒地上来住。渐渐地,在那口深水潭的周围,聚成一个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你一锄,我一耙,荒地很快就变了样:东一片绿油油的田,西一片青葱葱的地,杨柳枝儿摇,百花迎风笑,景致好看极啦。

第三年春天,田刚耕好,秧才插下,三扣爸用完了最后的力气,累死在地里了。三扣妈心中悲痛,把一双眼睛也哭瞎了。从此,三扣替这家放牛,那家割草,娘儿俩挨着苦日脚过。不久,华太师告老还乡,回到杭州。他见这片地已经变成肥沃美丽的田园啦,就要收回来盖太师府养老。臭鼻头领人闯进村子,逼着佃户们立刻搬走。佃户们听了都叫嚷起来:“不是讲明十年之内不起租的么?”

臭鼻头嘿嘿好笑了两声,说道:“十年之内嘛,一年也是十年之内,半年也是十年之内,如今已是第三年,太师爷的好事做到头啦!”于是一声吆喝人便叫手下人动手拆屋子。拆到三扣家,三扣不依。臭鼻头一个劲地吆喝人拆,三扣气疯啦,扑上去扭住臭鼻头乱抓乱咬。臭鼻头急了,命令手下人把三扣捆绑起来,吊上一块大石头,“卜通”一声,丢进门前的深水潭,还放起一把火,把三扣的瞎眼妈也活活烧死在草棚里面。

等臭鼻头这班人走了以后,邻舍们都赶到深水潭来打捞三扣。他们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捞到。有人钻进水里去探探,原来潭中央有个无底洞哩!

很快,在这一大片的土地上就盖起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太师府。太师府里金砖铺地,银砖砌墙,明珠嵌板壁,白玉镶栋梁。真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呵!

太师府造好,华太师六十岁的生日刚巧到。这一天,太师府里张灯结彩,热闹极啦。华太师坐在客堂当中的太师椅上,拜寿的官员绅土黑压压的跪满一地。拜完寿,正要人席吃酒,忽见臭鼻头连滚带爬地奔进来,大叫大嚷:“太师爷不好啦!后院里面,突然长出两根柏树干,一定是出了什么妖怪啦!”

华太师不相信,便和许多官员绅士们一同到后院去看,果然有两根光秃秃的柏树干矗立在那里。有个官员见了,忙凑趣说:“这是吉祥之兆,太师爷寿比松柏……”话没说完,只见柏树干往上一冒,“轰”的一声,从地底下蹿出一条巨龙。原来这柏树干就是巨龙的两只角,这巨龙就是三扣。三扣报仇来啦! 巨龙转个身,把龙头一摇,龙尾巴一扫,就使整个太师府统统沉入地底去啦!这地方顿时变成为方圆几十亩大的一口池塘。华大师和那班官员绅士们也都淹死在里面了。

被赶走的穷佃户又从四面八方聚拢来,在这池塘旁边安了家。他们耕田种地,植树栽花。一年一年,这片地方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美丽了。

因为华太师的太师府沉在池底,人们便把那口大池塘叫做“华家池”,也有人看这片地方风景好,称呼它为:小西湖。

凤 凰 山

很久很久以前,在西湖南边的一座山脚下面,住着兄妹俩,哥哥叫春生,妹妹叫秋姑。父母临死时留给他们三亩祖田,一间破草房。兄妹俩起五更落半夜地耕种着这块田,总想多打点粮食。可是秋天谷子刚熟,财主就收租来了。交了租子,剩下的就没多少啦。没法想,兄妹俩只好喝汤吃粥,过着苦日子。

这一年大年三十,是个风雪天。有钱的财主家,满桌摆的鸡鸭鱼肉。春生家呢,只剩一小盅米啦。秋姑煮了一碗稀粥,给哥哥吃。春生说:“我不饿,妹妹你喝了吧!”秋姑说:“我不饿,哥哥你喝吧!” 兄妹俩你推我让,谁也不肯喝。

这时候,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啦啦”地吼得怕人。风雪里来了个求乞的老婆婆。她头发斑白,衣衫褴褛,拄着一根拐杖,一步一颠地边走边叫唤:“北风天哪,白雪地哟!善心的人啊,可怜可怜我老太婆,救救我吧!”这沙哑的声音传进了破草房,兄妹俩听得清清楚楚的。秋姑说:“哥哥,你听多可怜哪!”春生说:“妹妹,我们叫她到里面来躲躲风雪吧。”说着,急忙开门出去,把这老婆婆扶进屋。秋姑忙着给她掸落身上的雪花,春生端起那碗稀粥给她喝。老婆婆就这样平平静静地在他们家里宿了一夜。

第二天,雪停了,天也晴了,老婆婆起身告别。临走时,老婆婆拿出一块白绫送给秋姑,说道:“姑娘,用你灵巧的双手,把这块白绫绣好吧,你们这样勤劳善良,一定会得到幸福的。”秋姑接过来一看,只见那白绫上淡淡地描着一只风凰。于是,秋姑白天黑夜地绣着这幅白绫。她用红色的丝线绣凤头,用黑色的丝线绣凤眼,用金色的丝线绣凤翼,用五彩的丝线绣凤尾。绣呀绣的,绣花针刺破了她的手指,鲜血染在白绫上,她就在血上绣出火红的太阳和朵朵云彩来。她从立春绣到立夏,终于把这凤凰绣好啦。这幅凤凰图真美呀,那凤凰仰着头,朝着天上火红的太阳,五色斑斓,鲜艳夺目,就象活的一样。兄妹俩把它挂在屋子里。越看越高兴,越看越喜爱。

晚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秋姑半夜醒来,见屋子里一片金光,仔细一看,那凤凰竟从图上飞了下来。她就把哥哥叫醒,兄妹俩静静地看着。只见凤凰在屋子里走了几个圈子,又回到那幅白绫上去,金光随着也消失啦。 第二天早晨,秋姑起来扫地,在地上捡到一只金凤凰蛋。兄妹俩就把它卖去,买了几亩田和一头黄牛。

俗话说:好事传千里。这凤凰图的事象一阵凤似地传到了县官的耳朵里。县官心想:这图上的凤凰能生金蛋,真是一件奇珍异宝了,我一定要把它弄到手!于是,他就把春生传来,说道:“老爷抬举你,愿意出三百两银子,买下你的凤凰图。”春生回答道:“凤凰图是我妹妹费了很多心血才绣成的,我们不卖!”县官听了,脸一沉,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呸!那是皇上的宝物,穷人家哪能绣得出这等宝 图!”不由分说,就加了个“盗窃国宝”的罪名,把春生关进在牢里。又命令衙役到春生家去抢来了凤凰图。

凤凰图一到手,县官真是得意极啦。他左看看,好呵,右看看,好呵,连饭也忘记吃啦,乐得呵呵大笑。这天晚上,他坐在太师椅上,守候凤凰下金蛋哩。到了深夜,突然,凤凰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照得满屋子金光闪亮,那凤凰果然从图上下来了。他以为凤凰要生蛋,忙蹲下身子去看,哪知凤凰气势汹汹地向他扑来,没头没脑地乱啄,痛得他在地上乱滚乱喊:“来人哪!救命呀!” 衙役们闻声赶来,凤凰早就“哗”的一声,冲出窗户朝山上飞去。衙役把县官从地上扶起来,只见他满脸鲜血,左眼也被啄瞎了。

县官吃了这次亏,还不死心。他想:那姑娘既能绣出这幅凤凰图,一定还能再绣第二幅。于是,他就把秋姑传去,对她说,如果能再绣幅凤凰图,他就把春生放出来。秋姑为了救出哥哥,就答应了。她从县官那里拿来那块白绫,一针一针地绣了三个月,那色彩绚丽的凤凰又绣好了,可是,留下一对凤眼没有绣。她对县官说,要先放了她哥哥,然后再给凤凰绣眼。

县官叫衙役把春生放出来。秋姑见了哥哥,便一针绣成了凤眼。这凤凰有了眼睛,就展开翅膀飞了下来, 驮着兄妹俩朝着他们住的山上飞去,一转眼工夫,就不见啦。后来,人们就把凤凰飞去的这座山,叫做“凤凰山”。

玉 泉

在仙姑山北的清涟寺里,有一口长方形的水池,叫做“玉泉”。玉泉的水清澄澄,玉泉的水亮晶晶,清亮清亮的泉水是怎么样来的呢? 有这样一个传说。

早先,钱搪江口有一条深不见底的地沟,叫做“天开河”。有天开河里,住着一条草龙。草龙能翻江倒海,腾云驾雾, 本领很大,但他粗里粗气的,不懂得世事,整天在江里钻进,海里钻出,和大小鱼虾们嬉戏。

一天,有只官船押着两只驳船从钱塘江口经过。官船鸣锣喝道,神气十足,驳船上却是一片哭声。草龙见了很奇怪,左右一打听,才知道人间有个皇帝,皇帝 手下有许许多多官,这便是皇帝派官捉老百姓到京里去做苦工的。草龙知道了这个缘故,心中十分气愤,他把尾巴一甩,“哗啦”一个大浪头扑过去,打翻官船,救下了两船百姓。草龙想:官船是给我打翻了,可是皇帝还在京城里!皇帝 这样坏,我应该收掉他,换个好的。于是,他便驾起乌云,冲出天开河,向京城飞。

皇帝正在宫廷里和大臣妃子们饮酒作乐。宫娥彩女们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好不快活,不防一霎时天色变了;狂风刮得大树折腰,倾盆大雨哗哗地落个不停,但见草龙驾着乌云,气势汹汹地闯进来,这下,吓得三千御林军抱头乱窜,皇帝更惊得目瞪口呆。幸而有个胆大的侍从,拉开弹弓朝草龙打了一弹丸。这一弹弓凑巧打中草龙的右眼,疼得他大吼一声,扭过头,“哗啦啦”!尾部扫去宫殿一只角,飞走了。

草龙逃回钱塘江口的天开河里,越想越恼火,咬咬牙,发誓要报仇。

那时,清涟寺里往着一个会看病的老和尚,医术很高,草龙打听到有这么一个和尚,便变成一个粗黑的大汉,上门来求医,老和尚看他形状石怪,心里很怀疑,就问;“哎呀,哎呀,你这只眼睛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的呀,”草龙编个谎话,说是上山凿石头,不小心被碎石子爆的。

老和尚用钳子钳出草龙眼睛里的东西,一看是弹丸,就往地下一摔,说:“明明是颗弹丸,为啥说碎石子,你到底是什么人,不讲明白我不医!”

草龙见老和尚发了脾气,怕他真的一给自己医治,就把怎样被打了一颗弹丸的经过,老老实实地说出来。末了还说:“等你把我的眼睛医好了,我就去报仇。”

老和尚听了草龙的话,大吃一惊。心想:“我这寺院是皇帝造的,我享的是皇帝福,如今他要去伤害皇帝,这还了得!便想了下个计谋,假装向草龙笑笑说:“要我医好眼睛 不难,不过你拿什么来谢谢我呢?”

“只要你能医好我的眼睛 ,你要什么奇珍异宝,我都给你。”

“奇珍异宝我不要。这寺院缺水,你就先替我钻个泉眼吧!”

草龙不知是计,便满口答应了。老和尚选定一块地方,草龙就一个斤斗扎进泥土里去,清清的泉水便从他扎进去的洞口汩汩地涌上来。草龙越钻越深,朱水也越涌越大,很快汇成了一吕大池。这时老和尚急忙将佛前供奉的玲珑石塔移过来,在泉眼当中一竖,把草龙压在地下。

草龙上了老和尚的当,被压在地下再也出不来了。钻出来的那个泉眼,因为泉水象碧玉一般的清洌,人们就把它叫做“玉泉”。在玉泉附近还有两个水池,一个叫“珍珠泉”,一个叫“晴空喜雨泉”。据说草龙的头伏在珍珠泉下面,所以地面上一有震动,草龙惊醒过来,他在地下舒舒气,水面上就咕噜噜地冒出许多小小的气泡。晴空喜雨泉底下,正好盘着草龙的尾巴,因此在大晴天里,上面总是雾蒙蒙的。

(未完,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