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杯2012  /  什么才是最正的三观?

什么才是最正的三观?

世界杯2012 9778

这名弟子很慌张地说:“不敢有。”

王阳明笑了:“众人皆有,怎么你不敢有呢?记住了,这种事情万万不可谦虚!”

该弟子笑了笑,接受了师父的建议。

王阳明曾作过一首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他通过这首诗告诫弟子们:“生而为人,一定得有良知,圣人用尽一生践行‘致良知’。”

那些打心里自然践行致良知的人,称得上是“圣人”;迫于外界的压力,勉强践行致良知的人,只能算是“贤人”;而死活不愿意践行致良知的人,堪称真正的“愚人”。

只要肯践行致良知的人,即使他是愚人,也能成为像圣人一样的人。人生来皆有良知,但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

这追本溯源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不同。

当一个人内心被遮蔽,也就是失去良知的时候,就会做一些恶的事情,久而久之,善人也就变成了恶人,世界就出现了善恶分化。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之所以能被遮蔽,皆因为“习气”。

如今我们去致良知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的,人与人不再坦诚相待,彼此的交往充满客套、虚伪,以至于大家的人生观出现了偏差,分道扬镳是早晚的事。

- 3 -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名声大振。

当时担任贵阳主管教育的行政长官席书慕名前来拜访王阳明,并且问他:“关于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有何不同?”

王阳明回答道:“他们是一样的心。”

后来席书被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所吸引,就邀请他一同前往贵阳传播阳明心学。

在知道阳明心学的精髓是“知行合一”以后,席书很诧异,便问道:“知与行不是两件事情吗?怎能混为一谈呢?”

王阳明通过《传习录》一书来讲解“知行合一”的真谛是什么,并且举了一个例子:

譬如人们总说“百善孝为先”,觉得孝敬父母很重要,这是他们知道的理论知识。但实际呢?真正做到“孝敬”的又有几人?

一个人在良知的驱使下,会迅速产生一些反应,而这种反应自身是无法控制的。

良知就是道德和智慧。当我们看到他人欺负弱小的时候,内心会愤愤不平,这就是良知在提醒我们,要有正义感,不能视而不见。

对于“良知”,王阳明说过:“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良知的力量当真如此强大吗?

- 4 -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王阳明的弟子中有一位是地方官员,这个人每次听讲都是津津有味,意犹未尽的。

但是他内心有些遗憾:“老师讲得特别精彩,但是我真的很难每天都来听讲,毕竟身为官员要处理的大小事件很多,无法做到每天来听讲修行。”

王阳明听完后说:“我并未让你放下工作来听我讲学,你的工作和生活亦是一场修行!”

这位官员听完后还是有些不解。

王阳明继续解释:“心学并不是空谈,只有把它与实践相结合之后,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意义。当你断案时,就是在修行,在学习。若是你遇到不礼貌的罪犯时,你要心怀一颗无善无恶之心,不能迁怒于对方,要理性地去断案,做到公平公正!这就需要你去致良知了。时刻做到自省、克己,绝不能因个人恩怨而失去理智。若是你真的抛开一切,只是听讲,那么你是得不到心学真谛的!”

官员听完之后恍然大悟,从此开启了自己的“修行之旅”。

王阳明有一位弟子,名叫陆澄。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平时静坐时觉得自己的内心很强大,任何人和事都打搅不到我,但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就慌乱了,不知从何处下手?”

针对如此症状,王阳明回答道:“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所谓“事上磨练”就是说我们要多实践,通过实践来强大自己的内心,慢慢就会达到‘此心不动’的境界了。这样再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能够沉着应对,不至于自乱阵脚。

多在事上磨练就能够存天理、去人欲,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得恰如其分,从而致良知。

事上练的目的就是要练心,七情六欲乃是人之常情,但贫贱或富贵都在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无论外界怎么变,人的内心保持本真,只要能够致良知,就是最好的练心,也是最好的事上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